
央媒集体发声!2025年禁摩令或将迎来重大调整
包括新华社、央视在内的多家央媒罕见集体发声,讨论禁摩令的存废问题,这一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以来,始终争议不断,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和环保需求提升,摩托车作为高效、低碳的交通工具,其价值被重新审视,业内人士分析,2025年可能是禁摩令松绑的关键节点,部分城市或试点开放摩托车通行。
禁摩令的历史背景与争议焦点
1985年,北京率先实施禁摩令,随后全国200多个城市跟进,政策初衷包括:
缓解当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高发问题;
控制尾气污染(早期二冲程摩托车污染严重);
推动汽车产业发展。
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,争议日益凸显:
现代电动摩托车和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已大幅降低污染;
摩托车在缓解拥堵方面的效率被国际研究证实;
“禁摩”导致快递、外卖等行业成本上升。
央媒释放的政策信号解读
央媒近期报道中,释放了三个关键信息:
强调“精细化治理”,建议用分级管理替代“一刀切”禁令;
引用数据指出,摩托车人均道路占用面积仅为汽车的1/5;
提及日本、台湾等地通过驾照分级和专用车道实现摩托车规范化管理。
交通运输部专家在采访中表示:“未来可能按排量、用途划分限行区域,例如允许
250cc以下摩托车进入城区。”
国际经验与中国城市的试点探索
参考东京、曼谷等城市案例,摩托车管理核心在于:
强制佩戴头盔和保险;
设立摩托车专用停车区;
高峰期限行大排量车型。
国内已有城市开始尝试:
西安2023年放宽部分区域摩托车通行;
深圳试点快递专用摩托车牌照;
成都计划2024年推出“摩托车电子围栏”技术。
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
若禁摩令松绑,将产生多重影响:
摩托车产业预计迎来爆发式增长,尤其是新能源车型;
驾培、保险等相关行业需求激增;
需要配套升级交通设施(如增设摩托车停车位);
可能加剧“摩托飙车”等新问题,需强化执法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摩托车国内销量已同比增长17%,政策风向变化将进一步刺激市场。
普通民众需要做的准备
对于有意使用摩托车的群体,建议:
提前考取D/E级驾照(根据车型选择);
了解地方性法规,避免购买即将限行的老旧车型;
选择配备ABS、TCS等安全配置的车型;
关注地方政府试点政策,如北京正在研究的“京A牌照置换方案”。
关于禁摩令的三个热点问答
Q1:全面解禁摩托车会导致交通混乱吗?
A:参考国际经验,通过分阶段开放(如先放开电动摩托车)、严格执法(抓拍闯禁行、不戴头盔等)和安全教育(强制驾培课时)可有效降低风险。
Q2:现有“禁摩”城市车主如何维权?
A:可通过以下途径理性表达诉求:
参与交通管理部门听证会;
通过国务院客户端“互联网+督查”平台反馈;
联合行业协会提出科学数据支持的建议。
Q3:农村户口摩托车能否进入城市?
A:目前多数城市仍禁止外地牌照摩托车进入,但未来可能推出:
“通行证”制度(如每年缴纳环保费换取通行资格);
限定时段通行(如非高峰时段开放);
与户籍脱钩的新牌照体系。
写在最后:理性看待政策变化
无论禁摩令最终走向如何,城市交通治理的核心应是“以人为本”而非“以车为本”,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今天,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:
多元化的交通工具选择权;
基于科学数据的动态管理;
对不同群体出行需求的尊重。
这场持续近40年的政策博弈,终将找到平衡点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